- 2011
- 设立东京银座资生堂大楼

Shiseido The Ginza (extension)
店铺共有三层,均向顾客开放,每一扇门背后都是完全独立的世界。顾客可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目标选择进入,使用店内提供的所有资生堂集团资源,包括化妆品店、护肤咨询服务、美发化妆造型沙龙,以及设备齐全的专业摄影工作室。建筑本身的设计是一种建筑迭代,体现了资生堂丰富万有、人文科学、款待文化本质特征和日本流行文化的融合。尽情体验之后,不妨到隔壁的 Shiseido Parlour 休息片刻,静品佳茗。
- 1872
- 品牌创始人「福原信三」在东京银座创立日本第一家西式药房

Arinobu Fukuhara, 1877
这家以科研为本的新式药房,日后发展成为日本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日本当时正值开始接受更全球化的生活方式,而有信更是融汇东西方思想的先锋。资生堂虽已将业务重心由医药转为化妆品,但有信将东方美学与西方科学结合、为客户的生活带来新价值的哲学,至今仍是资生堂的业务理念。
- 1888
- 日本首款“盒装牙膏”产品衍生。“福原卫生牙膏”迅即大获成功

Fukuhara Sanitary Toothpaste, 1888
1888 年,资生堂于日本推出了饼状牙膏,使用方法是以湿牙刷在饼状洁齿剂上揉擦,以刷毛沾取牙膏,这让日本人首次接触到气味更好闻、使用更方便的洁齿方法。因此即使福原卫生牙膏价格相对昂贵,仍迅即获得空前成功,纵然竞争对手纷纷涌入市场,资生堂产品已列入殿堂级,更被列入日本字典,成为日文中牙膏这个词汇的字源。
- 1897
- 资生堂发售Eudemine红色蜜露,一款剔透如红宝石般的精华柔肤水

(From Left) Eudermine 1897, Eudermine 1918
- 1902
- 订制日本第一台汽水机,并将其设置于柜台后面,于店内贩售汽水和冰淇淋,成功传递西方品味。

Shiseido Soda Fountain, 1921
- 1915
- 将「花椿」(山茶花)标志设为公司商标,演绎于女性秀发萌芽的花朵

Hanatsubaki Hair Oil magazine advertisement, 1912
花椿,即山茶花标识并非资生堂的唯一商标。资生堂曾采用勇猛的老鹰标识,表现作为一家药房的身份形象,象征资生堂于日本开设西式药房的大胆决定。然而随着资生堂转型为化妆品品牌,其标识也有改变的必要。
福原信三社长曾修读摄影,充满艺术创意才华。他由一杯盛着山茶花的水,构思出花椿标识。花椿标识有异于当时日本常见的商标,具有明确的西方设计和新艺术风格的感性。福原信三的花椿标识几乎没有改变,沿用至今,一如首次刻印于资生堂产品包装上一般,毫不过时。
- 1916
- 资生堂正式进军化妆品行业并创立广告创意部和实验室

Shiseido Pharmacy (left), Cosmetic Store (right)
- 1917
- 一款经典问世:颠覆传统的七色蜜粉

Rainbow Face Powder, 1917
该款产品的突破性理念在于配合个人肤色,使用七种颜色的蜜粉,包括白色、黄色、肉色、玫瑰色、牡丹色、绿色和紫色。
粉盒呈八角形,盒面盖上白色绸缎,设计尽显高尚奢华。此独特而大胆的产品,为时尚女性提供摆脱日本传统和服的机会。同时,七色蜜粉在当时的艺伎中亦广受欢迎,因为它能够“在灯光下投射出诱人形象”。
- 1919
- 福原信三开设资生堂画廊一「一个让年轻艺术家展示作品的艺术孵化地」

Interior of Shiseido Gallery, 1928
资生堂画廊开业距今近一个世纪,现为日本历史最悠久的画廊,数以千计的展览节目吸引了无数访客。该画廊是资生堂的创作之源,亦是资生堂通过艺术丰富人们生活的载体。
- 1922
- 另一崭新业务,资生堂进军发型界

Mimikakushi hairstyle, 1925
- 1922
- 资生堂发行名为“化妆”小册子,创办了“资生堂月报”后演变为《花棒》杂志

Shiseido Geppo, 19. April, 1926
其他文章同样具有新闻价值及信息性,例如“初次长痘痘时的处理方法”、“如何保持身体健康与青春”、“本年度的女性手套潮流”、“无线电话的故事”(意指收音机,而非手机),以及“如何泡出美味的咖啡”。
- 1927
- "Shiseido" 一词的美丽演绎:创作日本和英文字体

Shiseido logotype (English)
独特的字母 S 显现新艺术风格的影响,因为这是信三走访欧洲时的一个主要设计潮流。
此字体曾于 1927 年重新设计,后于 1974 年稍作修改,并于 2010 年再作调整。然而从 1927 年至今,它的概念从未变更,体现了福原信三所设立、管理及启发的艺术部门的经典品味及不惧时间考验的出众才华。
- 1934
- 资生堂小姐(即现今的“美容顾客”登上历史舞台)

Miss Shiseido, 1934
演出结束后,九名女性迅速换上制服,为要求美容指导的观众提供咨询服务。这正是此宣传活动的最终目的——为每位顾客介绍个人化的美容技术。
- 1937
- 资生堂发行《花椿》杂志,帮助女性打造融合东西方美学的个人风格

Pamphlet, Camellia Club (Hanatsubaki-kai), 1939
花椿会的聚会派队在日本各地举行,介绍和练习新式美容方案,有时亦会邀请音乐家表演。每次聚会都会吸引大批热爱美容的女性,她们亦随即成为资生堂的常客。
会员可订阅美容时尚刊物《花椿》杂志,亦能获邀参加在日本各地举办的美容活动和讲座,更可获得资生堂的产品优惠券。会员在一年内购买指定数量的产品,则可获赠由当代知名艺术家和手工艺师创作的花椿纪念礼品,包括珐琅制的和服带夹子、漆器手镜和手提包等,多年来深受珍宠,现今更成为极具价值的收藏品。
- 1937
- 花椿杂志取代 Shiseido Graph

Hanatsubaki, October, 1938
例如,在 1936 年 6 月刊中,作家田泽千代子指出“巴黎女性喜欢穿可以更换衣领的黑色衣服。她们用鲜花和其他饰物装饰衣服,这方法既经济又美丽。虽然这种做法未必可应用于以羽织外套、和服及服带组成的日本服装,但西式服装相对而言更易与其他饰物搭配”。
《花椿》杂志至今仍在刊行,而大众仍对其可靠的美容信息、精美的版面设计,以及紧贴潮流的内容有很大需求。
- 1939
- 资生堂研发实验室竣工

Factory and Laboratory, 1919
1945 年 3 月 10 日,整个研究中心在东京大空袭引发的火灾中被烧毁,直至 1948 年 8 月才重新开放。重开后,研究中心由被誉为将化妆品发展成为更接近现代科学水平的池田铁作博士领导。
20 世纪 60 年代,化妆品行业迎来了有利环境,研究中心于 1957 年随之再次扩充。为了保持领先的科研技术,资生堂建立了新的研究设施,即资生堂研究中心(新横滨)。新研究中心于 1968 年竣工,其建立的目的是进行不限于产品的基础研究,开辟新的可能性,而东京的研究机构则继续致力于应用和发展研究。
五年后,资生堂在横滨完成了第二研究部的增设工程,并于 1992 年 7 月在横滨开设了资生堂研究中心(神奈川八景)。拥有近 600 名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资生堂,资生堂经营着全球最大、具备最先进研究设施之一的研究中心,并已开发了一些业界中最具革命性的化妆品制作技术。
- 1957
- 开拓台湾事业——在日本以外的首间办事处

Department store, Taiwan, 1959
在全球建立各个据点后,资生堂于 1980 年终于进入了化妆品领域的中心——法国。一年后,随着北京办事处的设立,资生堂开始了在中国的销售业务。这项扩充实现了资生堂长期以来的全球化目标。福原有信的远见启发了公司向亚太地区、欧洲、美国和中国的扩充发展。今天,资生堂在 85 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业务(当然包括日本)。
- 1961
- 进行首次化妆活动 "Candy Tone"

Candy Tone poster, 1961
务求唤起夏日明亮的阳光感觉,资生堂设计出了四种色彩,糖果色调系列包括砂糖粉 (Sugar Pink)、糖果粉 (Candy Pink)、胡萝卜橙 (Carrot Orange) 和杏仁棕 (Almond Brown)。第二年的推广活动同样成功,随后开始了一系列季节性主题推广活动,包括 Fruit Colors,Makeup Tokyo 和 Cherry Pink。
- 1966
- 举行 "Beloved by the Sun" 宣传活动,并于夏威夷进行日本广告业界首次海外拍摄

广告将健康的晒黑肤色浪漫化,模特前田美波里亦令推广活动变得更引人注目。这次在夏威夷的拍摄是有史以来首次在海外拍摄的日本广告。当时,店里的海报经常被偷走,前田美波里亦在一夜之间成为超级明星。
这个年代的女性较常使用粉底棒或粉底霜,并以蜜粉定妆,但阳光会融化妆容,导致脱妆,更不用说暴露在阳光下的肌肤会形成色斑雀斑。
这些问题启发了资生堂开发全新的夏日粉饼 Beauty Cake,在炎热夏天使用湿海绵涂抹,感觉清新凉爽。几年后,当健康小麦肤色变成当下潮流时,Beauty Cake 仍然是最畅销的夏季产品,其中深橄榄色调尤其深受欢迎。无惧夏日的 Beauty Cake,成为粉底历史上的转折点。
- 1973
- 开设 L’Osier,将法国佳肴引进银座

L'Osier entrance, 1973
该餐厅连续 3 年荣获米其林三星评级,被全球公认为法国以外的少数正宗法国餐厅之一。到访 L’Osier 的网站俨如参观法国餐厅的厨房,令人惊叹。目前餐厅已经关闭,但重新开张后,厨房将恢复制作正宗的法式菜肴,并加入 L’Osier 自己的特色点缀。
- 1975
- 开设 "The Ginza"——资生堂风格的另一表现形式

The Ginza, 1975
此大楼由芦原建筑设计研究所 (Ashihara Architect&Associates) 设计,设有资生堂的时尚精品店 "The Ginza" 及发廊。大楼的建立让资生堂有机会在银座这个潮流圣地扩大其美容业务发展,并就化妆品顾客对时尚的兴趣作出及时回应。
"The Ginza" 售卖资生堂化妆品、服装和配饰,并介绍时尚、创意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事实上,"The Ginza" 自称为“售卖有故事性产品的商店”。
配合大楼的开幕,"The Ginza" 展出了美国著名棉被收藏家 Jonathan Holstein 的收藏品。大楼内亦增设了名为 "Art Space" 的画廊,展示各种类型的艺术品,尤其是前卫艺术,令这这座大楼成为亚文化圣地。
- 1978
- 开设挂川资生堂艺术馆

Shiseido Art House
资生堂艺术馆由设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的建筑师高宫真介和谷口吉生设计,于 1980 年获日本建筑学会颁发 AIJ 奖;此外,因其结构优美,以及“长年对当地环境作出贡献,致力防止环境因素的影响,令艺术品得以长期保存,并能表达出建筑对社会的意义”,于 2010 年再获认可,获颁日本建筑师学会“第 9 届 JIA 25 周年年度奖”。
资生堂艺术馆每年吸引大量访客,通过当代艺术、戏剧制作和舞蹈表演,让热爱艺术的大众感受不同的艺术文化。
- 1980
- 启用创意大师Serge Lutens为资生堂全球形象创意总监

使用平面设计的表现方式对资生堂而言是全新的概念,于是,资生堂决定聘请法籍艺术总监 Serge Lutens 担任形象创作总监。Serge Lutens 曾为时装编辑,效力于 Vogue 和 Elle,是众所周知的潮流教主,广受推崇。他提出如何从视觉上突显资生堂,并构思出以东方和西方相遇为主题,推广资生堂品牌形象。
- 1984
- 资生堂掀起的透明质酸现象

BX DAY and NIGHT (Now discontinued)
1997 年,资生堂成功掌握了透明质酸的分子结构,开发同时具备亲水和疏水性特质的超级生物透明质酸 Super Bio-Hyaluronic Acid,大大增强了补湿效果和亲肤性。凭借这一升级护肤特性,提升了许多资生堂产品的功效。
- 1986
- 开设资生堂美容时尚学院

SABFA Logo
在创立第一年,SABFA 开设了“美容时尚部门”,为发型和化妆师设计了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发廊化妆课程。后来增设了“按摩美体部门”,提供面部按摩课程和美体课程,培训护肤专家。SABFA 于全球的培训学院中声誉大噪,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深受业界青睐,而部份校友仍会选择留在 SABFA 任教。
- 1997
- 红色蜜露诞生100周年,资生堂发售新一代红色蜜露

Eudermine
这款仿如建筑物的时尚红宝石玻璃瓶,显露出优越品质和国际化风格,完美的圆形红色瓶盖则从日本国旗取得灵感。其标签的排版设计将 Eudermine 中的每个字母都显示为镜像——就像每个字母的一半都在回头看,而另一半则向前看。
- 2002
- 设立资生堂THE GINZA旗舰店

Shiseido Parlour, Ginza
资生堂雪糕厅在 1923 年关东大地震中严重损毁,重新开业时则推出了高级餐饮业务,提供咖喱饭、烤牛肉和炸肉薯饼等西式料理,并旋即成为资生堂餐饮业的特色。
早期的 Shiseido Parlour 大楼于 2001 年 3 月拆除,在原址上搭建了由著名建筑师 Ricardo Bofill 设计的东京银座资生堂大楼,而 Shiseido Parlour亦设于其中。
- 2011
- 设立东京银座资生堂大楼

Shiseido The Ginza (extension)
店铺共有三层,均向顾客开放,每一扇门背后都是完全独立的世界。顾客可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目标选择进入,使用店内提供的所有资生堂集团资源,包括化妆品店、护肤咨询服务、美发化妆造型沙龙,以及设备齐全的专业摄影工作室。建筑本身的设计是一种建筑迭代,体现了资生堂丰富万有、人文科学、款待文化本质特征和日本流行文化的融合。尽情体验之后,不妨到隔壁的 Shiseido Parlour 休息片刻,静品佳茗。
- 1872
- 品牌创始人「福原信三」在东京银座创立日本第一家西式药房

Arinobu Fukuhara, 1877
这家以科研为本的新式药房,日后发展成为日本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日本当时正值开始接受更全球化的生活方式,而有信更是融汇东西方思想的先锋。资生堂虽已将业务重心由医药转为化妆品,但有信将东方美学与西方科学结合、为客户的生活带来新价值的哲学,至今仍是资生堂的业务理念。